

编者按
2023年6月30日,绿叶制药自主研发的创新制剂注射用戈舍瑞林微球(百拓维)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局批准,成为全球首个且当前唯一获批上市的戈舍瑞林长效微球制剂。该项目(LY01005)于2010年2月在集团内部正式立项,经历了十三年的艰辛与拼搏,来自各部门的项目组成员们齐心协力,克服重重困难,向着共同的目标并肩前行。本月我们有幸邀请到来自LY01005项目组的五位成员,他们将向我们讲述逐梦十三载的故事。
Q:感谢大家参加本月的员工采访,请先做一个自我介绍吧。
于:我是于鹏飞,目前在集团研发非临床研究部担任药理研究员,负责集团创新药物的药理、药代、毒理、毒代的实验设计,实验的进程管理、结果汇总及解析,以及申报资料的撰写。我于2009年9月加入绿叶制药集团,2010年初作为PC负责人加入LY01005项目组,这也是我第一次作为PC负责人主持非临床研究项目。
李:我是来自于研发分析部门的李承琳,我在2012年毕业后加入了绿叶制药的研发中心,在分析部门从事微球的质量研究工作,2016年的1月份加入了LY01005项目组,最初负责项目的分析研究以及质量研究的工作,后来担任了项目的CMC负责人,负责处理相关技术问题,NDA药学资料的审核,以及在审评阶段组织答复发补问题。
刘:我是刘恩溢,我是2016年12月入职绿叶制药的,并于2017年加入LY01005项目组。加入绿叶之前,我就一直从事临床研究运营的工作。
彭:我是彭芳,我于2004年加入绿叶制药, 2005年起开始从事注册工作,至今已有将近20年。我从2013年加入LY01005项目组,一直担任本项目的注册负责人。
耿:我是耿银银,2017年毕业后就加入了绿叶制药,于2020年加入项目管理部并加入LY01005项目组,作为项目经理,协助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管理。
Q:李老师,您所带领的CMC团队在LY01005开发并注册上市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,可以从您的角度谈谈参与这个项目为您带来的收获与感悟吗?
李: 这个项目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长效微球制剂,研发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,最终能够在有挑战的时间内获批,是整个团队努力达成的结果,而我个人的成长也是伴随着这个项目的研发过程的,特别是在担任CMC负责人之后收获是更大的。
首先我觉得是角色转换让我的思维方式有了变化,我需要保证分项的工作执行到位,且在进度和质量上不能有半点差错。同时也要学会聚焦关键性的和前瞻性的工作,比如说风险的识别和应对,权衡各种因素并参与决策。其次是专业能力对于研发的重要性,2012年12月申报资料提交之后,为了迅速应对药学方面的审评发补,在项目负责人张雪梅老师的指导下,各个部门开始准备可能被发补的问题,继续进行补充实验,或者是完善开发研究报告。事实证明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,比如说我们提前准备了一些关键中间产品的研究,物料损失的研究以及杂质对应关系研究等等,这些问题都在审评过程中被CDE的老师陆续提问到了,而我们进行了正确的预判和充分的应对,这种心情是特别微妙的,既紧张又激动,跟高考时发现大题被压中的感觉是一样的。我想正是团队的专业技术能力,使得我们做出前瞻性的准确预判,这样在研发的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,百战不殆。此外令我的感触较深的就是团队协作的重要性,一个人走得快,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。在后期的审评冲刺阶段,研发生产和注册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进行尽职尽责,最后达成了审评的顺利推进和获批。